關于活字印刷術
雕版印刷術發明后,印刷書籍比手工抄寫便捷多了,但是,雕版印刷也有不少缺點。比如,印一頁就得刻一塊版,雕印一部多內容的書,往往要花費幾年工夫在雕版上,雕好后的書版,還要占用大量房屋存放。而要想印刷別的著作,又須重新雕版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時間。
在這樣的需求催促下,據沈括《夢溪筆談》記載,北宋慶歷年間(公元1041-1048年),畢昇(湖北英山人,約990-1053年)在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術?;?/span>字印刷節省了雕版費用,縮短了出書時間,既經濟又方便,是印刷史上的一項創舉。畢昇最先將每個字獨立開來,而不是花費時間去雕刻整塊版。他先用木頭嘗試,但他發現木頭的紋理疏密不同,沾水后有很強的伸縮性,排出版來高低不平,沽墨不勻木頭字還需要用藥物來和底版粘接,取下很不方便。多次的試驗失敗后,他又轉而試用膠泥制字,最后成功。不管怎樣說,畢昇創立了每個字都可獨立粘取、拆下的印版字因此大家都稱這是一種“活”字。畢昇運用泥活字印刷的字模無疑具有近代的鉛字排印的基本原理,只不過是字模所用的材料不同。
畢昇活字印刷的基本步驟分四步:
一,用膠泥刻字。一塊膠泥刻一字通過火燒而變硬,硬度可與磚、陶媲美,這就是泥活字。
二,制版。預備好一塊鐵板,鐵板四周圍置一個鐵框,鐵板內面放著松香蠟、紙灰等黏合劑。然后在鐵框里根據所要印的內容依次排放泥活字,擺齊一鐵框就是版。最后放在火上烘烤,松香、蠟、紙灰遇熱變軟熔化變為流動的液體,均勻地流淌字模旁,經過壓平、冷卻后一版泥活字便粘固在一起。
三,印刷。其方法和雕版印刷基本相近。
四,收回泥活字。每印完一版,將鐵板放在火上加熱,松香和蠟受低溫就可熔化,泥活字還沒遭損壞,可以循環利用。采用活字印刷術,泥活字可重復使用少數冷僻字可臨時寫刻,燒硬就能用,于是印十百千本則極為“神速”了。近些年來,在北京書館里發現了好幾種用泥活字印的書。
除了泥活字和木活字外的另一發展,是用金屬材料制成的活字。
印刷術為歐洲的科學沖破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后突飛猛進地發展,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,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。正如馬克思曾指出的那樣:印刷術、火藥和指南針的發明“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”。
更多關于設計印刷詳情
點擊【深圳印刷工廠】咨詢客服小姐姐